回首頁

跳到主要內容

輻射防護安全原則


輻射就像光和熱一樣,它是一種能量,看不見、摸不著、聞不到,只能透過儀器來偵測它的存在,而從字面上解釋,「輻」為古代車輪中連結軸心與輪圈的木條,「射」即射出,顧名思義,輻射含有能量從某個源頭(輻射源)向四面八方放射出去的意思。

依據輻射能量的高低,可以進一步將輻射區分為「游離輻射」和「非游離輻射」,其中游離輻射指的是能量高到足以使物質中的電子完全脫離原子核的束縛,而呈現游離狀態的輻射,常見的游離輻射包括X射線、加馬射線、電子、質子等,本會是游離輻射的主管機關;至於非游離輻射則是指能量較低,無法使物質產生游離作用的輻射,像是日常生活中常見的3C家電商品所產生之電磁波,像是微波、電磁波、無線電波,以及太陽光(包含紅外線、可見光、及紫外線),皆屬於非游離輻射,主管機關包括環境部、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經濟部等。

游離輻射照射人體的過程稱為「輻射曝露」,而輻射曝露又分為「體外曝露」與「體內曝露」兩種不同的形式。體外曝露,指的是游離輻射由體外照射身體所產生的,例如醫療X光檢查,這種曝露方式並不會使身體殘留輻射,或產生輻射污染問題;而體內曝露,則是指透過攝入、吸入或皮膚吸收而進入身體內的放射性物質所造成,像是吃到被放射性物質污染的食物,或吸入含有放射性物質的氣體。

我們常見的輻射曝露以體外曝露為主,針對體外曝露的防護措施,只要掌握:時間(Time)、距離(Distance)、屏蔽(Shielding)的防護三原則,就可以達到很好的防護效果,而輻射工作人員依規定也需要配戴個人劑量計,可以協助進行劑量監督管理。體內輻射的防護原則可以從避免吸入、食入或接觸污染等方面著手,若有體內污染之疑慮,可透過全身計測進行監測。
 
體外曝露防護原則圖1
 
體外曝露防護原則圖2
 
體外曝露防護原則圖3
 
體外曝露防護原則


除了一般的輻射應用外,有些輻射是既存於環境中的,例如來自外太空的宇宙射線、地表含微量釷、鈾、鉀等放射性元素的岩石土壤、空氣中的氡氣等等,甚至植物自土壤吸收放射性元素後,亦可經由食物鏈進入人體,所以天然輻射就像陽光、空氣、水一樣,存在於我們的生活環境中,亙古以來都與我們共存共榮。

輻射對於健康的影響取決於接受的劑量,為了讓民眾暸解常見游離輻射劑量數值,本會製作有一般游離輻射劑量及醫療輻射劑量比較圖,易於民眾建立輻射劑量的概念。
 
一般游離輻射劑量比較圖
一般游離輻射劑量比較圖
 
醫療游離輻射劑量比較圖
醫療游離輻射劑量比較圖

 

更新時間:2024-04-08 11:35
資料來源:輻射防護組
NUSC Logo
核能安全委員會
地址: 234036 新北市永和區成功路1段80號2樓
連結輻務小站輻務小站 連結YouTubeYouTube 連結申辦專區申辦專區 連結原子能法規原子能法規 回到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