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1:何謂燃料破損?
Q2:運轉期間核電廠如何發現燃料破損?
Q3:電廠發現燃料破損後之處理程序為何?
Q4:國際間對於發現燃料破損後之處理方式為何?
Q5:如何確認爐心內其他燃料未發生破損?
Q6:這次燃料破損的可能原因為何?
Q7:此次核燃料破損是否有安全疑慮?
Q8:台電公司採取那些改善措施?
Q9:原能會對此次燃料破損採取那些管制措施?
Q10:原能會是否將此次燃料破損相關安全管制資訊公開在網站上?
Q1Q1:何謂燃料破損?
資料提供單位:核能管制處
答: 核二廠的燃料棒為由燃料丸置於中空之鋯金屬護套管中組成,一般機組運轉中所謂的燃料破損係指燃料棒鋯金屬護套發生破損。
註:核二廠爐心共有624束燃料,目前全爐心裝填之燃料均為亞瑞華公司(AREVA)所生產之ATRIUM-10燃料元件。ATRIUM-10燃料係由裝置於上、下繫板間之91根燃料棒(由燃料丸置於中空之鋯金屬護套管中組成)及1根水棒,組成為燃料束;鋯合金燃料匣(Fuel Channel)沿燃料束外圍套入,藉由燃料匣鎖緊裝置固定於上繫板,成為一束燃料(如下圖)。
Q2Q2:運轉期間核電廠如何發現燃料破損?
資料提供單位:核能管制處
答:台電公司已依原能會要求,建立運轉期間監測機制與燃料受損之因應處置程序書,平時運轉期間藉由定期執行反應爐爐水及廢氣例行取樣分析,監測相關參數變化情形,只要燃料護套有破損徵兆,即可發現並處理。本次台電公司核二廠1號機於105年7月中旬執行反應爐爐水及廢氣例行取樣分析時,發現1號機爐水碘-131活度濃度數值有上升趨勢,依程序書研判爐心核燃料護套可能有破損情形,後續即持續依程序書採取密集監測與相關因應措施。
Q3Q3:電廠發現燃料破損後之處理程序為何?
資料提供單位:核能管制處
答:核二廠於105年7月中旬發現相關監測參數有異常時,依其對爐心燃料完整性所建立之監測機制與燃料受損之因應處置程序書,執行監測評估及採取必要措施。包括加強監測,確認符合規範標準,並採取保守運轉策略,減少非必要之功率升降以及緩慢升降載運轉策略,同時研判發生破損燃料的可能位置,降低疑似破損爐心燃料束局部功率,減緩燃料棒護套破損速率。
核二廠再於105年12月1號機停機大修期間,進行爐心所有624束燃料爐內啜吸(incore sipping)作業,發現其中1束燃料束內之燃料棒護套有破損跡象。電廠依程序將該束燃料吊離爐心,傳送至用過燃料池執行非破壞檢測結果,確認該束燃料91支燃料棒中有1支燃料棒的護套有受損情形,核二廠已將受損之燃料棒取出後再移至用過燃料池內之專用容器內儲放。期間本會均派員視察相關作業執行情形。
Q4Q4:國際間對於發現燃料破損後之處理方式為何?
資料提供單位:核能管制處
答:目前國際間對於發現燃料破損之處理方式一般為持續監視追蹤燃料完整性各項參數變化趨勢,若未明顯有超過限值之虞,則會持續保持運轉到下次停機時再進行爐心燃料檢查,找出破損燃料後移出爐心,期間有些沸水式核電廠會將疑似破損爐心燃料束周圍之控制棒插入,降低其功率,與國內所取功率壓抑措施相同;至於破損燃料棒自燃料束取出後,則會置放於燃料池的專門容器中。國內處理方式與前述國際處理原則並無不同。
參考文件:國際經濟開發合作組織核能署(OECD/NEA)公佈核能電廠爐心燃料破損與處理經驗,"Leaking Fuel Impacts and Practices”之內容(網址: https://www.oecd-nea.org/nsd/ docs/2014/csni-r2014-10.pdf)。
Q5Q5:如何確認爐心內其他燃料未發生破損?
資料提供單位:核能管制處
答: 核二廠於105年12月1號機停機大修期間,針對爐心所有624束燃料進行爐內啜吸作業,檢查發現其中1束燃料內之燃料棒護套有破損,其餘623束燃料則完整無破損跡象。核二廠再針對該束燃料束之91支燃料棒進行目視與渦電流非破壞檢測,確認其中1支燃料棒有破損外,其餘90支則完整無破損。期間原能會亦派員進行檢查作業查證。
Q6Q6:這次燃料破損的可能原因為何?
資料提供單位:核能管制處
答:依照國際間的經驗,燃料發生破損的原因可能是燃料丸表面製造缺陷引起與護套間的應力作用,或爐內有爐屑(debris)磨損燃料護套鋯金屬護套造成。根據台電公司及燃料廠家就破損燃料檢查結果及相關運轉資料研判,這次為爐屑磨損造成燃料護套破損。
Q7Q7:此次核燃料破損是否有安全疑慮?
資料提供單位:核能管制處
答: 就燃料運轉安全部分,由反應爐水之碘-131活度濃度取樣結果,最高值約為0.012微居里/公克,為運轉技術規範限值0.2微居里/公克的6%,仍低於安全限值,並有相當餘裕,並無安全疑慮。
在輻射安全部分,105年全年核二廠放射性氣體排放造成民眾有效劑量約為0.006毫西弗,為法規限值(1毫西弗)之1 %以下,亦無輻射安全疑慮。
Q8Q8:台電公司採取那些改善措施?
資料提供單位:核能管制處
答:台電公司已依本會要求採取更積極的監測與行動措施,修訂「強化護套洩漏監測機制及行動對策」,依據廢氣(惰性氣體)活度、現場設備狀況、廠區環測結果研訂更保守積極之因應行動措施,未來運轉期間可提早發現護套洩漏及避免誤判,並加強環境輻射狀況監測與採取減緩劣化措施,必要時即早停機檢查,確保有效降低對環境的影響。針對防止異物入侵作業部分,除持續落實執行現有措施外,並採行更嚴密的防止異物入侵措施,本會亦要求台電公司應再積極汲取國外經驗,如日本核電廠因爐屑造成之燃料破損率較他國低,應與其文化及具體做法有關,台電公司宜加強這方面的技術交流,深化為日常作業習慣,進一步確保燃料完整性。另外,核二廠亦於本次大修針對可能發生洩漏之蒸汽管路加強維護,避免運轉中發生洩漏。
Q9Q9:原能會對此次燃料破損採取那些管制措施?
資料提供單位:核能管制處
答:針對本次核二廠1號機燃料棒護套受損,原能會已從燃料安全與輻射安全兩個面向進行全程管制,除密切注意運轉期間燃料護套完整性相關參數變化趨勢與核電廠內及廠外環境監測資料外,於機組停機大修期間並派員針對電廠爐心燃料檢查相關作業進行查證,亦要求台電公司注意大修作業管控,以有效降低放射性物質外釋及持續加強對環境監測。原能會並已要求台電公司針對本案之檢查作業、肇因探討、檢討防範措施及對廠內外環境影響提出完整報告,並由專案小組嚴格進行審查。
Q10Q10:原能會是否將此次燃料破損相關安全管制資訊公開在網站上?
資料提供單位:核能管制處
答:原能會是全民的原能會,一向秉持資訊公開透明的原則,此次燃料破損相關管制資訊已於對本網站 核二1號機燃料破損案公佈,供民眾參閱。
Q2:運轉期間核電廠如何發現燃料破損?
Q3:電廠發現燃料破損後之處理程序為何?
Q4:國際間對於發現燃料破損後之處理方式為何?
Q5:如何確認爐心內其他燃料未發生破損?
Q6:這次燃料破損的可能原因為何?
Q7:此次核燃料破損是否有安全疑慮?
Q8:台電公司採取那些改善措施?
Q9:原能會對此次燃料破損採取那些管制措施?
Q10:原能會是否將此次燃料破損相關安全管制資訊公開在網站上?
Q1Q1:何謂燃料破損?
資料提供單位:核能管制處
答: 核二廠的燃料棒為由燃料丸置於中空之鋯金屬護套管中組成,一般機組運轉中所謂的燃料破損係指燃料棒鋯金屬護套發生破損。
註:核二廠爐心共有624束燃料,目前全爐心裝填之燃料均為亞瑞華公司(AREVA)所生產之ATRIUM-10燃料元件。ATRIUM-10燃料係由裝置於上、下繫板間之91根燃料棒(由燃料丸置於中空之鋯金屬護套管中組成)及1根水棒,組成為燃料束;鋯合金燃料匣(Fuel Channel)沿燃料束外圍套入,藉由燃料匣鎖緊裝置固定於上繫板,成為一束燃料(如下圖)。

Q2Q2:運轉期間核電廠如何發現燃料破損?
資料提供單位:核能管制處
答:台電公司已依原能會要求,建立運轉期間監測機制與燃料受損之因應處置程序書,平時運轉期間藉由定期執行反應爐爐水及廢氣例行取樣分析,監測相關參數變化情形,只要燃料護套有破損徵兆,即可發現並處理。本次台電公司核二廠1號機於105年7月中旬執行反應爐爐水及廢氣例行取樣分析時,發現1號機爐水碘-131活度濃度數值有上升趨勢,依程序書研判爐心核燃料護套可能有破損情形,後續即持續依程序書採取密集監測與相關因應措施。
Q3Q3:電廠發現燃料破損後之處理程序為何?
資料提供單位:核能管制處
答:核二廠於105年7月中旬發現相關監測參數有異常時,依其對爐心燃料完整性所建立之監測機制與燃料受損之因應處置程序書,執行監測評估及採取必要措施。包括加強監測,確認符合規範標準,並採取保守運轉策略,減少非必要之功率升降以及緩慢升降載運轉策略,同時研判發生破損燃料的可能位置,降低疑似破損爐心燃料束局部功率,減緩燃料棒護套破損速率。
核二廠再於105年12月1號機停機大修期間,進行爐心所有624束燃料爐內啜吸(incore sipping)作業,發現其中1束燃料束內之燃料棒護套有破損跡象。電廠依程序將該束燃料吊離爐心,傳送至用過燃料池執行非破壞檢測結果,確認該束燃料91支燃料棒中有1支燃料棒的護套有受損情形,核二廠已將受損之燃料棒取出後再移至用過燃料池內之專用容器內儲放。期間本會均派員視察相關作業執行情形。
Q4Q4:國際間對於發現燃料破損後之處理方式為何?
資料提供單位:核能管制處
答:目前國際間對於發現燃料破損之處理方式一般為持續監視追蹤燃料完整性各項參數變化趨勢,若未明顯有超過限值之虞,則會持續保持運轉到下次停機時再進行爐心燃料檢查,找出破損燃料後移出爐心,期間有些沸水式核電廠會將疑似破損爐心燃料束周圍之控制棒插入,降低其功率,與國內所取功率壓抑措施相同;至於破損燃料棒自燃料束取出後,則會置放於燃料池的專門容器中。國內處理方式與前述國際處理原則並無不同。
參考文件:國際經濟開發合作組織核能署(OECD/NEA)公佈核能電廠爐心燃料破損與處理經驗,"Leaking Fuel Impacts and Practices”之內容(網址: https://www.oecd-nea.org/nsd/ docs/2014/csni-r2014-10.pdf)。
Q5Q5:如何確認爐心內其他燃料未發生破損?
資料提供單位:核能管制處
答: 核二廠於105年12月1號機停機大修期間,針對爐心所有624束燃料進行爐內啜吸作業,檢查發現其中1束燃料內之燃料棒護套有破損,其餘623束燃料則完整無破損跡象。核二廠再針對該束燃料束之91支燃料棒進行目視與渦電流非破壞檢測,確認其中1支燃料棒有破損外,其餘90支則完整無破損。期間原能會亦派員進行檢查作業查證。
Q6Q6:這次燃料破損的可能原因為何?
資料提供單位:核能管制處
答:依照國際間的經驗,燃料發生破損的原因可能是燃料丸表面製造缺陷引起與護套間的應力作用,或爐內有爐屑(debris)磨損燃料護套鋯金屬護套造成。根據台電公司及燃料廠家就破損燃料檢查結果及相關運轉資料研判,這次為爐屑磨損造成燃料護套破損。
Q7Q7:此次核燃料破損是否有安全疑慮?
資料提供單位:核能管制處
答: 就燃料運轉安全部分,由反應爐水之碘-131活度濃度取樣結果,最高值約為0.012微居里/公克,為運轉技術規範限值0.2微居里/公克的6%,仍低於安全限值,並有相當餘裕,並無安全疑慮。
在輻射安全部分,105年全年核二廠放射性氣體排放造成民眾有效劑量約為0.006毫西弗,為法規限值(1毫西弗)之1 %以下,亦無輻射安全疑慮。
Q8Q8:台電公司採取那些改善措施?
資料提供單位:核能管制處
答:台電公司已依本會要求採取更積極的監測與行動措施,修訂「強化護套洩漏監測機制及行動對策」,依據廢氣(惰性氣體)活度、現場設備狀況、廠區環測結果研訂更保守積極之因應行動措施,未來運轉期間可提早發現護套洩漏及避免誤判,並加強環境輻射狀況監測與採取減緩劣化措施,必要時即早停機檢查,確保有效降低對環境的影響。針對防止異物入侵作業部分,除持續落實執行現有措施外,並採行更嚴密的防止異物入侵措施,本會亦要求台電公司應再積極汲取國外經驗,如日本核電廠因爐屑造成之燃料破損率較他國低,應與其文化及具體做法有關,台電公司宜加強這方面的技術交流,深化為日常作業習慣,進一步確保燃料完整性。另外,核二廠亦於本次大修針對可能發生洩漏之蒸汽管路加強維護,避免運轉中發生洩漏。
Q9Q9:原能會對此次燃料破損採取那些管制措施?
資料提供單位:核能管制處
答:針對本次核二廠1號機燃料棒護套受損,原能會已從燃料安全與輻射安全兩個面向進行全程管制,除密切注意運轉期間燃料護套完整性相關參數變化趨勢與核電廠內及廠外環境監測資料外,於機組停機大修期間並派員針對電廠爐心燃料檢查相關作業進行查證,亦要求台電公司注意大修作業管控,以有效降低放射性物質外釋及持續加強對環境監測。原能會並已要求台電公司針對本案之檢查作業、肇因探討、檢討防範措施及對廠內外環境影響提出完整報告,並由專案小組嚴格進行審查。
Q10Q10:原能會是否將此次燃料破損相關安全管制資訊公開在網站上?
資料提供單位:核能管制處
答:原能會是全民的原能會,一向秉持資訊公開透明的原則,此次燃料破損相關管制資訊已於對本網站 核二1號機燃料破損案公佈,供民眾參閱。
更新時間:2023-09-22 10:04
資料來源:核安管制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