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葉有財博士>
原子 -- 這個名詞對於現代的人並不陌生,譬如「原子筆」、「原子彈」、「原子燙髮」、「原子襪」、「原子褲帶」、「原子藥膏」......等等,在戰後非常流行。五十多歲以上的人都知道,凡是神奇、一級棒的東西,都習慣以「原子」來形容,那是因為1945年08月,全世界為原子彈所驚動,迫使日本投降,結束了大戰,帶給世界和平。它的威風可與科幻小說裡的宇宙超人比美。「原子」是什麼?「原子能」又是什麼?「核能」究竟又是什麼?這個問題的範圍很大,一般人恐怕很難了解,誠有知難行易之感。因此,讓我們先從原子慢慢談起。 一、物質與元素
我們從小就開始熟悉周圍的一些事物,比如開始學習走路常會抓緊桌子、椅子,失去平衡跌倒在地上時也會碰到一些物體,長大學開車時都會受到所謂物質的限制。但是我們不能將物質解釋為限制行動的東西,因為沒有物質人類根本不能行動。火車是一種物質,它在另一種物(鐵軌)上滾動;船是物質,在另一種物質的水面航行;飛機是物質能在物質的空氣中飛翔,走路也得把腳踏在物質路面上。食物是物質,我們若長久不吃東西,便不能指使身體的任何部份,這些部份也是物質的。其實離開了物質,地上的生活是很難想像的。所以幾乎遠在史前,好思想的人們已開始探究物質的構造和性質。紀元前幾個世紀的希臘哲學家,就思索過這個問題,而且他們的思想在整個物質觀念發展史上是不可忽略的。從他們那裡我們學得對物質的基本觀念--「原子」。自然界的物質有億萬種,卻僅由九十多種比較安定的基本物質所組成,這些基本物質在化學上稱為元素(指天然的)。元素的基本單位是原子,它是化學上最小的單位,也是我們所要討論的主要對象。
二、分子與原子
假如把單純物質分割下去,到最後可得到代表該物質的最小個體,稱為「分子」。比如糖類物質分為蔗糖、麥芽糖、葡萄糖和果糖等等,都各有其最小單位的分子,構造與性質亦互不相同,但都是由碳、氫、氧三種元素化合組成的。而碳、氫、氧元素都可單獨存在於自然界,不必與他種元素結合在一起,各由單種原子組成為分子。因此,分子可以再分為更細的單位,叫做「原子」。
以上,有三種分子,即氫分子(由2個氫原子結合)、氧分子(由2個氧原子結合)及水分子(由2個氫原子與1個氧原子結合)。如水分子,由兩種以上的元素化合成的物質,在化學上叫做「化合物」。化合物可經由化學變化組成別的物質,這時分子內之原子是完整保持不變的,僅作重新組合而已。所以原子化學變化的最小單位就是原子。因此,代表元素的自然界原子種類雖然僅有九十多種,但是可以化合成幾重種的化合物,再由不同化合物的混合組成億萬種的物質。
三、原子與原子核
代表化學變化的最小單位,原子的構造究竟是如何?我們知道當金屬劇熱或受陽光照射時,能放出一種帶負電的粒子,此即眾所週知的「電子」。因此,科學家認為任何原子均含有電子,電子可用適當的方法使其脫離原子本體。因各物質在一般狀況下均不帶電性,原子既有帶負電荷之電子,則必有相等數量之正電荷存在。所以,科學家認為像原子的構造頗似太陽系,中間有一帶正電之原子核,外面有相等電荷量的負電子,電子高速度圍繞原子核運轉。
所有電子與一個原子核所帶之總正荷電量相等,相互扺消不顯電性。原子的直徑只有2×10-8厘米程度,若把一粒砂子放大到和地球一樣大,則組成砂子的一個原子不過和藍球一般大小。原子核的直徑更小,約為原子本身直徑的萬分之一,原子核的微小可想而知。由此可見原子內部是多麼的空曠。假如有強大的力量把一個七十公斤重的人身上,所有原子核及電子堆在一起,還不如紅血球之大小。更進一步比喻,二十億人口的原子核集中在一塊,也不過有一顆紅豆那麼大。可知人體像棉花糖一樣空隙很多,難怪加馬射線就很輕易地穿透過去。
原子核個兒雖小,質量卻很大。至目前科學家已經確悉原子核中含有帶正電荷的質子,其數目和圍繞在四週的電子數目相同。自然界中最輕的元素是氫,它的原子是由一個電子圍繞著一個質子構成。原子核中除質子外,另有一種粒子叫中子,中子不帶電荷,除氫以外,其他元素的原子核內都含有中子。(註一)
【註一】 氫的同位素尚有氘(原子核內多含1個中子)及氚(原子核內多含2個中子)兩種。把單純物質分割下去,到最後可得到代表該物質的最小個體,即為「分子」。「原子」為「分子」中更細的單位,「原子」中有一帶正電的「原子核」及圍繞在「原子核」周圍的負電子;「原子核」的直徑很小約為「原子」本身直徑的萬分之一,其中有「中子」及「質子」。
四、同位素
原子核中,質子的數目(亦稱原子序)決定元素的種類。凡是質子數目相同而中子數目不同的時候就叫做「同位素(因為在元素週期表上佔同一個位置)」。以天然存在的鈾-235及鈾-238為例,質子數均為92,兩者都稱為鈾元素,但原子核內之中子數目不同,前者為143,後者為146,所以質量數(質子數和中子數之和)各為235及238,都是鈾的同位素。但兩者間之放射性與核分裂之狀況就大不相同(註二)。又如,鈷-60及鈷-59,質子數均為27,但中子數各為33及32,僅差一個中子,其放射性也大為不同,鈷-59是穩定同位素,不具有放射性的,而鈷-60具有放射性,是國內眾所週知的輻射鋼筋元凶。
【註二】 鈾-235為易分裂性物質吸收熱中子後易起核分裂反應。鈾-238為非易分裂性物質,吸收熱中子後會蛻變產生鈽-239。
五、核能是什麼
我們已經知道在化學反應裡,原子是不變的最小單位,當然不被破壞的,僅在反應當中改變原子間之組合方式構成別種物質。另一方面,所謂「核反應」,顧名思義為改變核內的粒子組合方式,使元素的原子核起了變化,甚至被破壞成為更小的原子核種。例如鈾-235的原子核,吸收中子之後就有可能引起核分裂反應,變成兩種更小的原子核(元素),同時放出很大的能量,即稱為「核能」。
例如氫的同位--氘及氚,在太陽的中心部2000萬度以上的超高溫下,會互相產生核融合的反應,使核內粒子間之結合更為緊密而放出大量的能量亦是。根據愛因斯坦的定律,能量的產生可由物質之消滅而得(有各的質能互換公式,E=mc2)。也就是說明在核分裂時消失掉一小部份物質轉換成能量釋放出來。一公斤的鈾-235完全核分裂時,所放出來的能量相當於燃燒三百萬公斤的煤。
在化學反應中,質量的變化很小,比如1克的氫與8克的氧燃燒變成9克的水所放出的熱量僅有34仟卡,換算質量的消失僅為1.59×10-9克,約佔全部的六十億分之一,幾乎用最精密的化學天秤亦稱不出來。
六、原子能的定義
我們已經了解原子的構造,包括有中心的原子核與圍繞在核外的電子。若使核外的電子脫離原子本體時,就可得帶負電與帶正電的離子。我們可利用加速器使離子加速運動,使得高速的電子束或離子束,均帶有能量可加以應用。例如,高分子之加工與合成常用電子束而促成,進步型的癌病治療裡重離子束的應用最具有威力。
再說,醫療及診斷用的X光,其產生亦由電子得來。以上的電子束、離子束及X光,本身具有能量及游離的作用都必須加以防護與管制。而且,其來源均與原子有關,故廣義地說可屬於原子能之範圍。另外,由於原子核之分裂而產生核能之外,亦可使用原子爐或加速器來引起核反應,製造放射性元素(俗稱放射性同位素),利用其核內不斷釋出的放射線做為示蹤劑,可應用在醫學、農業、工業等各方面的研究上。此外對於加馬射線的穿透性及殺傷力,亦可在醫療及食物照射方面等加以應用。放射線防護不當雖然可能對人體有害,但放射線在民生用途上利用很廣。說起來,這些放射線均是原子核內所釋放的一種能量,亦該屬於核能的範圍。因為原子核為原子的重要部份,所以核能亦屬原子能。
歸納起來,核能發電或同位素應用,以及X光之醫療診斷業均屬於原子能之範圍,所以核能安全委員會之工作,比起單純的核能管制委員會更為廣泛得多。
最後,順便介紹日本對於核能稱為核(Energy),而將原子能稱為原子力,這裡的力代表做功能力之意思,而非力量的力,與水力、電力、風之用法相同。各種元素是由不同數目的質子與中子所組成的,凡是質子數相同而中子數不同的元素就叫同位素。原子核個兒雖小質量卻很大,所謂「核反應」即元素的原子核起變化改變了核中的粒子組合方式,甚至把原子核破壞成更小的原子核種,並釋放出很大的能量稱為「核能」。藉由核反應所釋出的放射線,可廣泛運用於醫療、農業、工業等各方面的研究上,以造福人類。醫療及診斷用的X光其產生,亦由電子而來,因本身具有能量及游離作用,故必須加以管制與防護。
更新時間:2024-05-08 09:50
資料來源:綜合規劃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