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頁

跳到主要內容

輻射分成哪幾類?是否都由核安會管轄?如何防護?


資料提供單位:輻射防護組

詳答:
一、輻射依其能量之高低大致可區分為兩類:
(1)游離輻射:能量較高,可以使原子產生游離之電磁波或粒子,如x光、α射線、β射線、γ射線、中子、質子、重荷電粒子等。
(2)非游離輻射:能量較低之電磁波,不會使原子產生游離,如微波、無線電波、可見光、紅外線等。

二、核能安全委員會主管之範圍為游離輻射。游離輻射依其產生之來源可分為天然游離輻射及人造游離輻射兩種。
(1)天然游離輻射:環境中天然存在之輻射,如太空的宇宙射線、來自地表所含的天然放射性核種(鉀 40、鈾238、釷232及它們一系列的子核種)、食物中的鉀40及空氣中的氡222和它的子核種等等。這些是與生俱來的,我們每一個人都會接受天然輻射的照射,是無法避免的。
(2)人造輻射:由人為所產生的輻射,如醫療診斷、核能電廠運轉、消費性產品的使用等。
 一般而言,民眾所接受的輻射劑量中,人造輻射約佔50%、天然輻射佔50%,人造輻射中又以醫療診斷佔大部份。

三、輻射防護之方法可分體外防護及體內防護:體外防護有所謂TSD原則,T代表時間(Time),S代表屏蔽(Shield),D代表距離(Distance)。時間是指受曝露的時間儘可能縮短;屏蔽是指人員和輻射源之間加一適當的阻擋物體,以減弱輻射強度;距離是人員距輻射源愈遠劑量就會愈低。體內防護的原則,首要就是避免放射性物質進入體內,所以禁止在可能有放射性污染的場所飲食,工作時要穿戴適當之防護裝備以避免身體被污染,工作後要洗手等;其次對於某些已攝入體內之放射性核種,則可以藉由增加代謝之方式加速放射性核種的清除。

四、對此問題如需進一步詢問相關事宜,請與核安會輻射防護組標準科洽詢。
 
回上一頁

 

更新時間:2024-04-29 09:46
資料來源:輻射防護組
NUSC Logo
核能安全委員會
地址: 234036 新北市永和區成功路1段80號2樓
連結輻務小站輻務小站 連結YouTubeYouTube 連結申辦專區申辦專區 連結原子能法規原子能法規 回到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