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頁

跳到主要內容

日本福島第一核電廠核災含氚廢水排放跨部會因應會議第16次會議活動報導


會議召開狀況01 活動時間: 2023-11-17
活動地點: 核安會2樓會議室(實體及視訊會議)
參加人員: 核安會及相關部會
活動內容:

因應日本於今年夏季開始的福島第一核電廠核災含氚廢水排放作業,核安會今日(11月17日) 邀集外交部、衛福部、交通部、農業部、國科會、海委會等部會以實體、視訊混合方式召開第16次跨部會因應會議。

 
截至目前為止,日本東電公司已進行三批次的福島核災含氚廢水排放作業,我國政府已於第一批次排放當日(8月24日)啟動擴散預報,提供未來7天擴散預報分析,依洋流擴散方向,由日本福島至臺灣海域選定5大關注區域,提供日本排放含氚廢水於北太平洋海域的濃度分佈與評估最大濃度值,並將科學數據評估結果轉化成紅綠燈號顯示,供民眾方便瞭解。根據目前最新的海流擴散預報,日本周遭海域海水中的氚濃度影響為綠燈,且遠低於背景變動範圍。
 
另外,核安會與農業部、衛福部、海委會持續嚴密監控,跨部會合作強化海水、漁產、日本進口食品及環境生態樣品的取樣檢測,迄今檢測結果均無輻射異常,未來我國政府仍將秉持公開、透明、專業的立場,守護我國海域與民眾輻射安全。
 
今日的第16次會議中,與會單位就本案源頭動態資訊掌握、強化監測、擴散預報以及資訊公開等配套措施之執行進度進行報告與討論,會中所獲致之初步結論如下:
1.日本福島核災含氚廢水已分別於112年8月、10月、11月進行三批次排放作業,排放過程經國際原子能總署(IAEA)、日本相關省廳及東電公司等單位檢測,均符合日本管制要求,核安會將與外交單位密切關注後續排放作業時程,切實掌握本案動態以利我國滾動式調整因應措施。
 
2.國際原子能總署(IAEA)與中、韓、及加等國實驗室專家於今(112)年10月16-23日赴日進行排放後的首次取樣作業,以確認排放前後海洋環境輻射變化,並將驗證日本環境監測評估技術;另IAEA專家調查團亦於10月24-27日赴日進行安全性審查,以確認東電公司迄今二批次處理水排放切實依國際安全標準執行,核安會將持續協同外交單位密切關注IAEA調查動態資訊,以為我國研擬因應措施之參據。
 
3.國家原子能科技研究院(以下簡稱國原院)執行的跨部會「國家海域放射性物質擴散預警及安全評估應對計畫」於今年度起整合偵測中心、漁業署、水試所、食藥署、氣象署、國海院等相關部會,進行海水、海生物輻射檢測、擴散模式開發、資訊公開等相關工作,將持續依據計畫之規劃確實執行相關應對工作,確保112~115年含氚廢水排放初期之海域安全。
 
4.放射性物質海域擴散海洋資訊平台為民眾取得含氚廢水排放資訊的第一線窗口,國原院將持續針對資訊傳遞介面進行功能優化、改版精進,確保其符合容易使用、資訊清楚等目標,並持續例行更新「跨部會輻射監測整合儀表板」、「一週擴散預報概述」、「IAEA監測資訊即時看」等相關功能,充分應對未來每一批次的排放,即時守護台灣海域安全。
 
5.核安會整合跨部會執行「國家海域放射性物質擴散預警及安全評估應對計畫」,由國原院及偵測中心協助樣品檢測分析。本(112)年度海域監測樣品,截至11月5日完成分析3,429件次(計畫件次為3,999件次),執行率86%,符合規劃進度,分析結果均無輻射異常。輻射偵測中心及國原院將持續落實海域監測作業,以科學數據確保我國海域環境與民眾食品輻射安全。
 
6.為持續監測台灣海域輻射變化趨勢,確保海洋環境安全,輻射偵測中心將依113年海域監測規劃內容研擬「113年台灣海域海水氚輻射監測計畫」,於12月份召開「海域輻射監測工作小組」會議討論並確認後,儘速報核安會核定。
 
7.漁業署針對我國沿近海魚類及北太平洋公海捕撈返台的秋刀魚進行魚體檢測,自100年3月11日福島核災發生後,截至112年11月5日為止共檢測5,638件銫-134及銫-137,另於本年檢測氚217件,結果均小於最低可測值,符合安全標準規定。另有關漁民權益部分,漁業署將持續與漁民宣導周知漁獲物之檢測資訊,並依據風險提高採樣量能,以降低漁業風評影響發生之可能。

 
其他活動照片 會議召開狀況01
會議召開狀況01
會外單位視訊連線
會外單位視訊連線
會議召開狀況02
會議召開狀況02
出席人員表達意見
出席人員表達意見


更新時間:2023-11-17 15:14
資料來源:綜合規劃組
NUSC Logo
核能安全委員會
地址: 234036 新北市永和區成功路1段80號2樓
連結輻務小站輻務小站 連結YouTubeYouTube 連結申辦專區申辦專區 連結原子能法規原子能法規 回到最上方